界面新闻|合成生物赛道元年之后:殊途同归的路线和焦虑的投资人

原文出处:中国科技网 (stdaily.com)

记者!李京亚
编辑!文姝琪


就像2020年的自动驾驶与2016年的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去年迎来了自己的元年。这个在国内被冷落许久的赛道越过暖春,直接抵达了盛夏。

据CBInsights预计,2020-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将保持22.5%的高年均复合增速,至2025年突破200亿美元。

合成生物是上世纪便提出的概念,在诸多定义中,最简单来描述,合成生物就是高度精准化的生物设计,生物体设计的超高通量筛选平台,酶法DNA合成和新型基因编辑平台等新技术的开发促进了合成生物的创新。2018年,合成生物学在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中每个环节都做足了技术积累,这一代表高效、清洁、低成本的新兴技术也迎来了首次融资额高点。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2018年合成生物领域融资总额高达38亿美元。

随着技术的持续精进和科学界重视程度走高,合成生物领域在2021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拐点。根据SynbioBeta数据,去年是有史以来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总体投资趋势最好的一年,总共获得投资近180亿美元,几乎是自2009年该领域出现以来几年的融资总额。

2021年4月,Zymergen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家软银押注的明星独角兽成功开发出可用于折叠屏手机的高质量光学薄膜——业内保守估计,其潜在产品的总市场机会为1.2万亿美元,它的上市成为了合成生物界里程碑事件。5个月后,合成生物平台型巨头GinkgoBioworks登陆纽交所,是为史上最大的SPAC并购交易之一。

北美市场带动下,沉寂已久的国内合成生物领域急速升温。两家龙头公司凯赛生物与华恒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市盈率都在70倍左右,远超传统化工行业。伴随着碳中和推动绿色生物制造风口,资本市场的收割动力被迅速激发。亿欧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2年3月,国内16家企业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超25亿元。其中,2021年参与融资的企业有8家,而2022年前3个月,就已经与2021年一年持平。

热情已不足以形容国内风投圈对合成生物的态度,华创资本投资人张志超提到,从去年到现在,各家VC投资人都是“不能不看,不敢不看”。

医疗健康、化工、食品、农业和消费品是合成生物学最重要的下游市场,目前每个细分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从市场投资类别来看,国内资本的注入也集中在这些领域。

华兴资本副总裁郝洋告诉界面新闻,在选品阶段展现出商业化深度思考的合成生物初创会受VC欢迎,但此后他们需进一步确立盈利模型,回答自己的客户是谁。

本文所讨论的合成生物是集中在产业应用中的合成生物学狭义概念,公司是指处于下游,通过对微生物遗传物质的改变来进行特定物质的合成或生产的应用研究型企业,其上游是基因测序、DNA合成以及工业酶制备企业,中游是通过计算机工程指导合成环节的公司。

路线之争的本质

据中信证券研报,截至目前,国外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多达500家,国内公司接近数十家。

平台型和产品型公司是领域龙头趟出的两种成熟商业模式。

平台型模式旨在提供生物体设计与软件开发等平台化的集成系统,代表性公司包括美国合成生物鼻祖Amyris、合成生物超级独角兽Ginkgo Bioworks;产品型公司代表则包括从事柔性显示屏材料生产的明星公司Zymergen,国内已上市的华恒生物、凯赛生物、三元生物、金丹科技、益生菌产业第一股科拓生物等细分领域龙头。

国内合成生物处于发展初期,整个产业链并不成熟,存在很多进口替代机会,此前登陆科创板的凯赛生物已实现盈利,2021年动态市盈率过百倍。行业天花板明确,让不少投资人言语中对产品型公司更为看好。

一位头部VC合伙人告诉界面新闻,医疗赛道有很多细分市场,不需要都做平台,VC只要在非常细分领域找到能做到绝对龙头的苗子,合成生物也是。

但投资人们用脚投票之时,答案却发生了变化。去年成立的态创生物一年间拿到四轮融资,目前融资过亿美元。表面看这家公司是典型产品型玩家,已经拥有了多肽、赤鲜糖醇等明星产品,但其最初就建立了平台型技术和菌株库元件库。态创95后创始人张志乾发现,想做成合成生物独角兽Ginkgo那种纯技术研发式平台在国内难度很大,更重要的是把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精准结合,做出有商业价值的平台。

刷新了一级市场同类公司融资纪录的蓝晶微生物,开发了生物可降解材料PHA系列产品,将生产成本降低了50%以上,借此将前后端打通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又往益生菌等新产品管线延伸。这家高瓴加持的公司B系列融资拿到了15亿元。

获得红杉领投的微构工场则刷新了行业内A轮融资的最高记录,这家去年成立的新秀走的是平台+产品的模式,在自产和技术合作上双管齐下。微构工场拥有清华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创业之初便瞄准了市场上技术壁最高的材料之一——生物塑料,通过嗜盐菌株的改造来合成种类最多的PHA材料,颠覆了传统发酵基础底层技术,同时还拥有四氧嘧啶、戊二胺、肌醇、氨基酸、蛋白酶类等高附加值产品。

梳理下来可以发现,最受资本青睐的合成生物创业公司贯穿了产业链的各个层次。“做全产业链动因是我们想把全产业的毛利吃掉,而不是只做外包喝个肉汤。”蓝晶微生物创始人不久前说道。

微构工场联合创始人吴赴清做了一个判新,国内合成生物赛道此后的发展方向会与现在的格局相似,能跑出来的公司大都有自己独特的平台或优势拳头产品,个别综合能力更强的,会兼具平台技术和产品输出。

在分工并不明确的现有产业链条中,从各个环节切入的公司都在构建整个产业链的能力闭环,在走向殊途同归。

业内认为,合成生物学与化学合成法不同,生产机制特殊,不需要建厂,也不需要雇佣大批工人,但实际上,去年完成大额融资的几家公司都已建厂。界面新闻获悉,态创生物去年就在山东自建过万平米工厂,产能已超过万吨。而已实现盈利的产品龙头凯赛生物和华熙生物都在往下游延伸,也都开始筹建大型化工厂。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另一产品型代表引航生物在江苏苏州建有研发总部,在湖南常德建有生产基地。

微构工场吴赴清认为,随着合成生物公司发展,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往下游产品链延伸是必然选项。公开资料显示,华熙生物已围绕玻尿酸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出了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凯赛用合成生物学做出的尼龙产品主要是尼龙56,现在也在往下游做纤维。

更进一步看,合成生物创业的路径之争是要在已有市场做好的产品还是创造一个新市场的问题,后者的天花板更高,风险也更大。

早期市场中焦虑的投资人

一项新技术兴起总会牵扯出过度解读,合成生物学处在学科交叉融合地带,更容易被过度神话。

赛道投融资加速后,出现了拿不出任何正式产品却融资上亿的公司,也涌现了打着合成生物旗号寻求融资的高端化妆品原料企业。

一位新晋看医疗赛道的头部VC投资人表示,合成生物现在最大问题是过热,一些无关公司包装成合成生物在市场上融资,真正的初创又很多雷同之处,投资人找到好项目很难。

合成生物学创业最基础的问题是选品。美国合成生物独角兽Zymergen的核心产品Hyalin在市场推广中遭遇滑铁卢,让国内创业者看到了选品的难度。观察国内有研发的能力的公司,会发现其选品已出现同质化。

态创生物创始人张志乾认为,研发难度距离工业化生产更近的物质种类相对有限,几种高价值材料会被头部合成生物公司反复考虑,但如果想形成商业闭环,终端市场的意识还有待培养。这家IDG领投的公司去年选择进军原料市场,由于其菌株库和元件库适合把实验室成果落地到工业化生产中,吸引了很多高校科学家与之合作。

由于市场处于早期,VC也处在摸索阶段。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大部分医疗主题的风投基金并未设立专门看合成生物的小组。

医疗健康和消费品领域主导了大半合成生物的下游市场应用,从这两个领域转型的优秀投资人带着过去看项目的固有框架,但理解起合成生物来并不适配。

华兴资本副总裁郝洋将头部VC转行看合成生物的投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之前的医疗投资人,他们沿着药物中间体来到上游看合成生物的生产方式,关注技术创新性及产品管线进展阶段;一类是消费投资人,从消费供应链方向看合成生物的生产方式,比较关注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场景是否确定。而合成生物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生产方式,有创造全新市场的潜力,有些凭借自身优势来探索产品增量市场的公司也值得投资。

由于此前是活跃在实验室的技术,合成生物是科学家坐C位的赛道,但很多身在高校的科学家设计课题不为解

决产业问题,于是投资人找到研究与产业化充分结合的项目十分困难。创新工场合伙人武凯认为,现在理论性强的团队大多拿着锤子找钉子,缺乏对现代合成生物应用的真正了解。

在各大分析平台发布的Top 50合成生物学企业榜单中,国内上榜企业都是重复的名字。除了凯赛和华恒这样的上市公司,蓝晶微生物和微构工场、恩和生物和弈柯莱生物、属于上游基因治疗赛道的博雅基因皆是常客,统共不过8家,可见好项目稀缺。

当初创企业的增速快于以往年份,VC的投资时间线却走向压缩。华兴资本郝洋透露,合成生物公司现阶段需要自建工厂来实现产业化落地,因而需要重资产投入,现有政府引导性质的产业基金对合成生物赛道非常友好,股权加债权融资的方式可能更适合初创,VC需要在特定节点之前完成投资,越到后期,窗口期就会越小。

压力之下,投资人花钱开始变得慎重。截至目前,2022年合成生物融资事件为12起,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却比业内预期有所回落。一位合成生物赛道创业者透露,目前资本市场投早投小更多,VC对较贵的项目出手都很谨慎,一些去年表现不佳的项目甚至会一直融资不顺。

这不仅是合成生物赛道的问题,在整体风投层面,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内VC今年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7.5%和47.1%。

2021年的美国合成生物市场在巨头股价震荡中度过,至今拿不出一款代表性产品的Ginkgo还遭遇了做空,期待巨大回报的美国投资机构最终发现,商业化应用和工业化量产仍是难以逾越的大山。

国内投资市场无法给出美国投资市场对Amyris早期那样极大的支持力度,但这个赛道仅有华恒和凯赛实在不够,投资人希望有人效法在2019年走出至暗时刻的特斯拉,但他们也明白,倘若无法释放产能,即便是特斯拉,等来的也只会是杀机,而非黎明。

注:1):药物中间体是合成生物学在医疗场景下最主要的应用,据《动脉网》统计,在中国,从事合成生物学医药中间体开发的企业约有5家,包括百葵锐生物。

参考:《中信证券》研报:合成生物乘势而起,颠覆传统引领未来

动脉网:半年疯狂吸金16亿美金,合成生物学为什么这么火?

近期文章

欢迎登录 TIDETRON COMDEL

留下您宝贵的信息,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